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自动化领域人才的工程素质培养探索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7-03-22   浏览次数:3907   打印

一、成果解决三个层面教学难题

第一,打破传统自动化领域的封闭人才培养体系,突破学校的教与学与企业严重脱节培养形式,构建“学为研所用、研为产所依、产为教所想”的校企协同产学研合作模式,形成学院教师的教与学为科研机构和企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服务;学院及科研机构的研究与技术开发为企业生产提供动力;企业生产与发展对人才工程素质需求的反馈改革人才培养方法的“三位一体”联动人才工程素质培养模式。

第二,扩展传统课程体系框架封闭视域,融合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师科研工程经历、教学方法改革、实习实践等方面内容,构建具有船海行业特色的人才工程素质培养立体化架构,促进了人才工程素质培养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有效解决了人才工程素质培养由单一向多元发展的瓶颈。

第三,改革传统科技创新及实验教学模式,创造性地提出“四段式”科技创新体系及IDIF实验教学法,凸显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创新体系及实验教学方法的实用性;引入授课教师竞聘制等措施优化保障体系,为促进人才的工程素质培养提供了有效的参考途径。

二、成果解决教学难题的具体方法

1)针对“产学研”合作对学生的工程素质培养,提出“学为研所用、研为产所依、产为教所想”的指导方针。学院充分发挥科研实力强的优势,突出科学研究对教学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带入课堂,将科研成果写入教材。要求专任教师必须有1年以上企业工程实践经验,以提高工程素质培养力度。学院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等企业建立全面合作关系,成立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并与中船重工703所、中船重工重庆华渝电气集团有限公司等30余家企业建立校企结合的实践基地,以企业对人才工程素质需求开展讲座和实践培训,加强学生工程素质能力培养。

2)针对面向船海行业的人才工程素质培养架构,坚持课程体系体现工程素质培养、教学方法符合工程素质培养、实习实践提高工程素质培养原则。与企事业单位共同制定了符合船海行业特色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材选用突出船海行业人才工程素质培养需求,通过实施基于科研问题式、创新小组协作式、启发探究式、IDIF教学方法(Imagination-Design-Implementation-Feedback)强化学生的工程素质培养。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院企共建四大实验室群为校内实践平台开展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3)针对校企协同的工程素质强化,以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推动平台,通过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联合成立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开展学生的实践实训,为学生提供直接面向企业内部工程实际、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机会。聘请行业专家,针对企业用人需求修订卓越计划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4)针对学生创新能力及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提出了 “四段式”学生课赛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通过学院品牌创新训练课程《创新认知与实践》来建立创新意识和思维;通过学院品牌创新竞赛“飞思卡尔”智能汽车大赛开展实战演练;通过省级、国家级电子设计大赛和飞思卡尔杯智能车竞赛实现创新能力提高;通过学院品牌课“创新讲堂”实现成果的总结提炼。

5)针对培养人才工程素质的保障体系,引入授课教师竞聘制,建立奖惩机制。学院增加经费投入力度、实施科研反哺教学,实行对教学成果、教学名师、教改立项、科研成果、精品课程等不同级别奖励制度,实行校、院、企专家联合测评排名后5名教师淘汰制,实行授课教师全员竞聘打破课程垄断局面,多渠道保障人才的工程素质培养。

三、成果的创新点

1)工学并举,理论与实践并重

“工学并举,理论与实践并重”体现了自动化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战略取向,既强调了基础理论的重要性及行业背景下专业课程学深、学透的重要意义,又强调了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工程素质。

毛泽东主席亲笔为哈军工题写“工学”二字及学校历史积淀形成的校训“大工至善,大学至真”都蕴含着“工学并举,实践与理论并重”的深刻意义。学院在自动化领域人才的工程素质培养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大量高水平研究成果,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明显提升。课题“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生态系统的探索与实践”获得黑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平台的构建与实践”等4项课题获得黑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IDIF实验教学方法

针对学生实验环节,创新性地提出IDIFImagination-Design -Implementation-Feedback)教学法,从控制理论的角度,将实验教学过程系统化,形成实验教学闭环控制系统,在《创新认知与实践》、《自动控制理论实验》等实验课程中实施IDIF实验教学法,提高人才的工程素质培养。

3)竞聘制教师选拔理念

率先提出教师授课竞聘制,打破了全国高校普遍存在的课程垄断、封闭局面,在高校中属首创。通过引入竞聘制度,使优秀教师站到教学一线。通过对所有开设课程实施院内、校内、企业、外教全员竞聘,优化了师资队伍,促进了工程素质的培养。《黑龙江日报》、新浪、搜狐等多家媒体的报道引起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视。

四、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本成果包括了13本专著及教材、16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9项省级以上教师获奖、21项省级教学改革立项、6门国家及省级精品课程、21项省级以上科研获奖、170项省级以上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获奖、10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并有70篇理论及实验研究论文在核心期刊及全国性期刊上发表。课题成果中的教学改革方法、教学建设措施、人才工程素质培养强化途径、创新能力培养保障措施等被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等相关兄弟院校采用,并取得了较好效果。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船舶导航—茫茫大海的指路明灯》、国家级网络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卫星导航系统》及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和省级精品课程的资源全部上网,在全省乃至省外高校具有示范作用。IDIF实验教学法、教师竞聘制理念、经验及对教学建设效果在国内具有示范作用,黑龙江日报、新浪、搜狐、东北网等多家媒体报道在全国高校有较深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