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上
哈工程教师
传承哈军工精神
改革创新、勇于拼搏
荣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荣膺参赛高校“优秀组织奖”(位列全国第三)
实现历史性突破
为学校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8月19日,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落幕。哈工程教师团队荣获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学校首获参赛高校“优秀组织奖”(位列全国第三)。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刘海波教授团队的《人工智能》荣获课程思政正高组一等奖,这是学校首次获得该赛道一等奖。水声工程学院滕婷婷教授团队的《统计信号分析与处理》荣获新工科正高组二等奖,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王贵新副教授团队的《内燃机结构》荣获新工科副高组二等奖,数学科学学院王晓莺教授团队的《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荣获基础课程正高组二等奖。

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是经教育部批准、唯一一项纳入《教育部直属单位三评一竞赛保留项目清单》的高校教师教学竞赛活动,是全国最高级别的教师教学竞赛。本届大赛以“推动教学创新 培养一流人才”为主题,于2025年3月正式启动,覆盖所有本科高校及学科门类,12.7万名教师参赛,3.4万名教师晋级省赛,最终2253名教师(含教师团队)入围国赛,共评选出一等奖88项、二等奖205项、三等奖295项,赛区优秀组织奖10项,参赛高校优秀组织奖11项。

近年来,哈工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求,以新工科建设为引领,持续加强“工程四金”建设,全面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同时,学校积极选树课程思政教学金师,资助课程思政建设项目,组织课程思政联盟活动,不断深化课程思政改革。下一步,学校将继续聚焦教育教学创新,以高质量发展新目标,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径,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创、以赛促研”,借助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创新,通过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计算机学院刘海波老师以“践行智能向善,踔厉兴海报国”为主题,对《人工智能》课程思政教学创新成果进行现场汇报。课程通过溯源式学习,将专业知识还原到治国理政、社会发展的历史时空中、融入到科技攻关的真实场景中,实现专业与思政双向互融。课程构建了“知识层面认知—艺术层面感染—思想层面启迪—哲理层面升华”四层递进式铸魂育人路径,让学生的专业认知与情感认同同频共振。通过探究式实践,让学生在复杂工程问题求解过程中更好地理解AI、创新AI、掌控AI,践行智能向善,踔厉兴海报国。
水声学院滕婷婷老师以“贯声信号处理链•育声纳系统思维”为主题,对《统计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的创新成果进行现场汇报。课程团队以“知识点—技术线—系统面”为脉络重构教学内容,以阶梯式资源环境为支撑,提出“数智筑理论、虚仿贯声链、实践建系统”的进阶式教学方法。通过数智化理论教学夯实交叉知识基础,通过搭梯子项目式教学建立声链模型,通过三场景实践教学实施水下应用,培养学生的声纳系统思维和科技报国爱国情怀,助力水声领域拔尖创新人才高质量培养。
动力学院王贵新老师以“需求牵引,数智赋能,进阶培养船舶内燃机结构设计能力”为主题,对《内燃机结构》课程的创新成果进行了现场汇报。课程团队依托国家重大专项,开展了基于数智化转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开发建设了内燃机教学网、实船虚仿教学平台、VR虚实系统、知识图谱和多层级的虚拟现实模型等进阶式的教学资源,进一步突出了“船机”的行业特色与优势。该课程通过创建虚实融合、逐级进阶的教学模式,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问题,为结构设计类课程提供了新方法、新模式和新理念。
数学学院王晓莺老师以“数学思维向应用能力转化”为主题,现场汇报了《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课程创新成果。课程团队通过构建“多维融合”的内容体系、打造“数智赋能”的教学资源平台、创新“三阶进阶式”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具备数学思维能力与工程问题解决能力,以及海洋强国建设的使命意识,探索新工科背景下数学基础课程建设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为推动数学基础课程改革与创新提供了借鉴经验。

哈工程教师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
传承哈军工精神
紧贴强国强军需要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
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
持续提高教书育人本领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水平和质量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文章来源:哈尔滨工程大学官微 录入:韩文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