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揭晓,我校喜获佳绩

发布时间:2020-10-20   浏览次数:4246   打印

近日,2019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名单揭晓,哈工程共17项成果获奖,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9项,特等奖获奖数量与哈工大并列全省第一,表明学校在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实验教学、创新创业等人才培养核心环节取得了新进展,展示了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取得的新成效。

吴林志教授主持的“新工科背景下工科优势高校构建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赵琳教授主持的“‘三贯通四融合’本研一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个成果获特等奖。薛彦卓教授主持的“‘保持一颗红心、面向两个前沿,紧抓三条主线’的一流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王辉教授主持的“认知-创新-自主层级递进式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殷敬伟教授主持的“一流水声工程人才培养背景下的立体实验教学体系创新与实践”、杨栩教授主持的“高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夏桂华教授主持的“全员协同平台融合文化浸润—‘三三制’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兰海教授主持的“以金课建设为契机的行业特色型大学课程建设与实践”获得一等奖。

据悉,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是省政府组织教学类评奖的最高奖项,本次共评选出178项获奖成果,其中特等奖6项、一等奖60项、二等奖112项。

下一阶段学校将继续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本科40条”为统领,稳步推进各项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

新工科背景下工科优势高校构建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成果完成人:吴林志、兰海、孙荣平、耿敬、张红岩、骆毅、孙梦楠、李勇、陈大龙

该成果以培养“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人才为目标,立足学校工科办学优势特色,从“基础、创新、素养、视野”四个方面深入解析新经济对工科人才的新要求,重新审视梳理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的支撑关系,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项目提出人才培养创新发展全开放,做足“选”字文章,“专业选择全开放,课程选择全开放,教师选择全开放,兴趣选择全开放”,唤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推动课堂革命;注重“交叉与前沿”,突出学生跨界整合能力培养,构建四维度推进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新体系。与项目相关的教学改革效果显著,学生受益面广,新工科人才培养能力显著提升。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对学校本科教育改革的相关举措予以肯定,成果中包含的推进小班化改革、实施挂牌授课等改革举措受到中国教育报、央广网、中青网、等国家级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三贯通四融合”本研一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成果完成人:赵琳、程建华、陈恒、孙蓉、李亮、叶秀芬、郭涛、杨福鑫、贾春、丁继成、李慧、黄卫权

以“育品德、育学术、育视野、育实践”综合性教书育人理念为导向,针对传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不完善、导师团队建设不合理、工程实践创新培养方法经验化等问题,搭建“阶段贯通、内容贯通、学教贯通”三贯通培养模式,建成“学术导师+思政+企业+国际”的复合型双师团队,构建“学教贯通”和“引陪贯通”相结合的闭环实践教学方法,最终实现培育船舶导航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目标。项目突出研究生思政、学术、实践培养融合,延伸至服务创新人才的体系、内容和方法一体化资源建设,获得多所高校推广应用,实质性提高了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等35家用人单位给予团队培养毕业生高度评价。

“保持一颗红心、面向两个前沿,紧抓三条主线”的一流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成果完成人:薛彦卓、耿敬、李敬花、杨娜娜、欧阳卫平、李明伟、廖康平、闫发锁、刘旸、周学谦

面向工业发展和国防建设前沿需求,传承“强国兴军”办学使命,狠抓文化建设、课堂教学质量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形成了“保持一颗红心、面向两个前沿,紧抓三条主线”的一流人才培养框架,解决了新工业、新经济和国防新需求发展带来的人才培养定位和教学内容更新问题,打通了文化传承、立德树人和专业教育的内部联系,形成人才培养合力,破解了实习、实验等实践条件建设受限带来的学习能力培养问题,全面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该成果培养一流人才成效显著,为国家船舶与海洋领域培养了大量“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可靠顶用”的高层次人才。

认知-创新-自主层级递进式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成果完成人:王辉、吕淑平、赵玉新、王显峰、于立君

打破理论学习与创新实践衔接不紧密的人才培养路径,突破教学与创新脱节培养形式,构建认知-创新-自主层级递进式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融合“两案三型四环”理论教学方法与“设想-设计-实现-反馈”实验教学法,构建从理论到实践的创新能力培养理论体系,实现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由单一向多元发展。增加校企合作领域赛事种类,形成以校企合作创新实验室训练实践为基础,自主选择参与校外创新竞赛的培养模式。扩大指导学生教师队伍,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保障。该成果曾被东北大学、东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借鉴使用。

一流水声工程人才培养背景下的立体实验教学体系创新与实践

成果完成人:殷敬伟、杨德森、周天、高明生、生雪莉、李秀坤、时胜国、黄益旺

在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项虚拟仿真项目,3门省级精品课程、2项虚拟仿真项目,及10多项校级教学研究与建设项目的支撑下,通过深度科教融合、重构课程体系、推进国际化办学等方法,提出“科研一线穿”的本科生全程科研贯穿培养理念,构建了“理论实践互耦、专业实验进阶、主次兼容并包、声学系统设计”四条主线的实验教学体系,打造了以实验与理论教学相互促进为目的的“螺旋式”教学模式和以实践能力提升分步走为指导的“递进式”培养模式,贯通了“开放共享,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途径。经过7年的改革、实践与应用,水声学院培养毕业生1500余人,其中60%以上服务于国防相关单位,各企事业用人单位对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一直以来高度认可,在国内外开设声学相关专业的高校中发挥了示范辐射作用。

高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成果完成人:杨栩、朱建新、刘微微、张倩、杨贵彬

以实现“高等学校要成为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基地”为目标,从培养理念、运行机制、教学方式、实践支撑等四个维度进行创新,揭示了拔尖创新人才的“6C”和“4T”成长规律,构建了“基础理论型、应用实践型、科技创新型”三维嵌入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确定了拔尖创新人才路径的辨识和选择方法,建立了运行机制。该成果构建了学术引导、科创并行、网络教学、课程优化、国际交流、激发激励、专兼结合为一体的支撑平台体系,突破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有效促进了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培养出一批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为高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示范和借鉴。

全员协同 平台融合 文化浸润-- “三三制”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

成果完成人:夏桂华、史波、毛继泽、于云亮、尹三井、朱小亮、张春雨、孙梦楠

通过研究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立足理工科高校特点,提出了“三三制”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贯彻全过程“专、创”融合、全体教师参与、全体学生受益的“三全教育理念”,构建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创新创业企业孵化的链条化、递进性的“三段式工作体系”,形成了“全员协同、平台融合、文化浸润”的教育特色和“学校主导、院系主体、教师主力、学生主角”教育格局。《人民日报》《科技日报》等国家级媒体多次报道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相关内容,学校获得了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国家总理李克强,自然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陆昊,黑龙江省长王文涛先后对我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给予肯定。涌现了大批创新创业优秀学生团队和个人,E唯代表队获第21 届、22 届国际水下机器人大赛冠军,打破北美高校20年对该项国际权威赛事冠军的垄断。

以金课建设为契机的行业特色型大学课程建设与实践

成果完成人:兰海、骆毅、梁爽、井维亮、张博

成果实施了“课程教学多样化、课程规模小班化、课程考核过程化、课程教材精品化、课程要求精心化、课程评价全员化、课程管理一体化、课程激励体系化”为特征的系统性、体系化的综合改革。成果从课程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管理两个维度入手,针对教学改革“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三个阶段的不同需求和不同特点,精准施策,由“点”及“面”,打造了“三挂钩、一体化”“上下联动、部门协同、全员参与”的课程教学评价、激励机制,有效挤“水”添“金”,促进了课程建设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在校内课程教学形式多样、过程考核全面普及等方面改革成效显著,涌现出一批国家级、省级优质资源,成果的相关研究实践经验被12 所国内高校所借鉴,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