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以质量为核心,人性化培养、双自主激励、常态化评价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7-03-22   浏览次数:4540   打印

本项目从哈尔滨工程大学培养“三海一核”领域的科技精英、学术精英和管理精英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深入研究探讨当代大学生和教师的特点与诉求,以质量为核心,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双自主激励机制改革和常态化评价体系建设,形成了尊重学生志趣,“自主激励”与“人性培养”双结合,学生“愿意学、喜欢学、主动学”的学生自主发展和重视教师需求,“自主激励”与“常态评价”双结合,教师“全员参与、倾心教学、善于改革”的促进教师自我追求、自主设计提高本科教学改革新模式,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一、充分尊重学生志趣,建立人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精心设计人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在我国传统人才培养体系中专业课程设置界限分明,学生入学后很难再次调整专业,这成为了制约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一个主要桎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项目组设计并实施了“按大类培养和允许学生二次选择专业”的新的人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允许学生在大类内可以重新选择专业。

(二)着重打造大类基础课程平台

为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学校统筹基础平台课程构建工作,对原有理工类18个二级类、37个专业的前续基础课程内容进行重新论证,对3学期的基础平台课程进行全面整合,为学生打造了一个坚实的跨学科自主学习的平台,为其进入其他专业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建立起具有“双自主”特征的教学管理激励机制。

(一)突出个性教育,尊重学生自主选择,激励学生自主提高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诚信完成学业

近年来各种诚信失范现象屡有发生,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刻不容缓,为此,项目组创新考试机制,利用考试导向作用,在严格考试纪律的基础上,设计实施了自主考试、无人监考等措施,加强诚信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己达到更高的目标。

2. 搭建自主平台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充分尊重学生个性选择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为此,项目组设计并实施了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选择、自我提高为特征的系列教改措施。实施教务助理制度,建立教务助理学生团队,搭建学生自主管理平台,使学生作为教学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参与教学设计、反馈教学信息促进教学管理持续改进。从学生个性需求角度出发,搭建自主选择平台,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宰自己的学习,项目组本着引导为先,自主发展的原则,从教学管理设计上进行了多项改革与探索。

3.营造创新氛围激励学生自我设计与追求

为了满足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旺盛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校投入专项资金建成14个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更大的平台和更好的条件。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每年组织和接纳数千名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为了促进这项工作,学校在个性化保研中,专门设立创新保研通道。在每年的保送研究生工作中,学生们可以不受学习成绩的限制,以自己参加科技创新的成果,自主申请免试研究生。

(二)鼓励教师自我设计,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为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鼓励教师自主设计,自我追求发展,主动的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主动接受教学评价,项目组设计了“投身教学——名誉地位与实际收入双保障”的教师课堂效果评价制度、促进教师自我设计发展的教师培训与退出制度、教学研讨系列小组制度等多项措施,使安心教学的教师有荣誉、有地位、有收入,激励其投身教学工作,不断向高标准看齐,自我设计、不断进步。

1. 教师课堂效果评价制度

项目组从激励机制入手,设计了“效果+数量”并重的教师课堂效果全员全过程评价办法,对教学效果评价最优秀的教师授予示范或优秀主讲教师荣誉称号。根据授课质量和授课学时数的不同,授课教师的奖励金额从3千元到6万元不等。教师课堂效果评价制度获奖教师比例大,教师待遇显著提高,有效促进了广大教师投身教学的积极性,教师主动接受评价,主动自我设计提高成为我校教师的一大特征。

2.教师培训与退出制度

为保证教师的业务素质不断提高,学校设计出台了教师培训与退出制度。教师培训的主动权交给教师自己,一名教师经过四年的教学工作,有权向学校提出在国内外进修不少于半年的申请,学校必须为授课教师提供带薪培训和进修的机会。教师退出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对教师的授课不满意,可向学校提出异议,学校在第一时间组织专家听课核实,对授课质量确有问题的亮“黄牌”警告,并安排优秀教师对其进行帮扶,帮扶后仍不能达到要求的亮“红牌”,该教师必须永久退出该门课程的教学工作。

3.教学研讨小组制度

为更好地满足没有上过讲台、缺乏教学经历的“新教师”自我设计发展的需求,提升新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建立了教学研讨系列小组制度,成立了一系列若干35人的教学研讨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针对每位教师的特点,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共同研讨,共同提高。

三、全员参与,建立具有“不评之评”特征的教学质量常态化评价新机制。

项目组认真分析研究了质量监控的定义和学校的实施办法,认为要想在不干扰教师正常教学的前提下,保证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必须实施常态化监控,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每一个院系、每一位教师日常工作中时刻紧绷的一根“弦”。为此,项目组设计了“以学生评教数据为基础,以二级教学单位和教务处评价数据为主导,以督导专家的评价数据为基准”,具有“不评之评”特征的“观测+积累”的本科教学质量常态化评价新机制。

所谓“不评之评”是指所有的教学质量评测数据都来自于平时的观测和积累,年底简单的数据集成和处理就昭示了整个教学工作的质量。由于所有的评价数据都是采用“不评之评”的办法而产生的,减少了不正之风对评价结果的人为干预,保证了评价结果的公平、公正和公开,极大地吸引了全校各级教学单位和教师投身、关心教学工作的自觉性、自律性,每年评价结果的发布和兑现已成为学校“盛大的节日”。